11月18日—19下午,由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紅山文化研究基地和紅山文化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紅山講壇”第九講和第十講專題講座在線上召開。本次講座邀請了中國當代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先生,他講座的題目是《史前時期中華大地的造神運動——從塔尺營子神人面石雕件談起》和《紅山文化的熊崇拜及其傳承》。
郭大順先生196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研究生畢業,主持了舉世矚目的小河沿、石棚山、東山咀、牛河梁等多個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主持編寫和編著有《大南溝——后紅山文化墓地發掘報告》、《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紅山文化》、《追尋五帝》等十余部考古發掘報告和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要學術思想和學術理論收錄于《郭大順考古文集》。
在18日下午的講座中郭大順先生首先介紹了塔尺營子神人面石雕件出土情況,從神的兩個系統及其演化、紅山文化多層次的神靈崇拜、上萬年文明起步再思考三個方面詳細論證了史前時期中華大地的造神運動。通過比較研究,郭先生認為查海—興隆洼人已經有了四大發明:玉、龍、軸、神,其中以人的神化和玉的定型為主線,查海—興隆洼文化實現了思維觀念的變革。這也再次印證了蘇秉琦先生的論斷: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赤峰——朝陽如同西安——洛陽一樣重要,是玉龍故鄉、文明發端,擁有上萬年的文明起步。在19日下午的講座中,郭大順先生首先介紹了東北亞各民族的熊崇拜,從考古學角度考察了鷹熊擬英雄,認為熊崇拜和鷹與熊組合,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以龍山文化飾鷹獸紋玉圭和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等鷹與熊的裝飾組合比擬“英雄”非偶然,因為五千年前后正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時代”。他同時指出:從紅山到滿族有共同性,反映東北區域文化強大的傳承力;熊崇拜為漁獵民族觀念;今東北亞如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北部和朝鮮半島古代文化多熊崇拜,遠及北美洲印弟安人,是環太平洋文化圈重要民族文化特征。史前熊文化是中華古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東北亞到環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紐帶之一,對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義,是一個極待加強的研究課題。
講座后,郭大順先生和部分師生進行了線上互動,講座氣氛十分熱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參加本次講座的除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外,還有來自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歷史學和考古學專業百余名師生。(編輯:馬海玉、劉穎;審校:孫永剛)
內蒙古紅山文化研究基地 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院
2020年11月20日